威斯尼斯人app

土壤盐渍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2016-07-02 22:59:06


摘要: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即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盐渍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易形成盐碱灾害,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中国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2。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类型盐渍土水盐运动的规律亦有所不同。


鍥剧墖1.jpg

中国土壤酸碱度分布图


鍥剧墖2.jpg

土壤盐碱化实况


鍥剧墖3.jpg

土壤盐渍化示意图


中国的盐渍土面积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黄淮海平原总面积35万km2,有耕地2.7亿亩,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50年代末期的引黄灌溉使其面积一度达到2.3亿亩,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来的2~4m减少到1~2m,土壤次生盐强化迅速扩展。造成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是引黄灌溉打乱和截断了排水系统,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渗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华北平原具春早秋涝、涝后又早,早涝交错的自然特点,地势低平,又多河问封闭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矿化度大(一般2~10g/L),土壤属壤土或粘质砂壤土,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


一、成因


2.png


二、防止措施

1、水利改良措施

(1)合理灌溉,人工排水。

实行有灌有排排灌结合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这样既防盐碱又防涝同时能加强浅层地下水交替作用使灌溉水和大气降水渗入过程中不断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将其带入地下水中促使土壤向脱盐方向转化。灌溉措施有:减少水库渠道渗漏设置排水网、制定灌溉水定额、有计划用水等;排水措施有:河渠排水和竖井排水等。

(2)洗土,分淡水冲洗和咸水灌溉。

淡水冲洗土壤溶解土壤中的盐类使其进入地下水中再用人工排水的方法将其排走。洗土要与排水结合要在适当的时期进行并制定合理的冲洗定额选择适当的水质和水温否则不但达不到脱盐的目的反而引起积盐加重土壤盐碱化。对于碱土单纯用水冲洗还不能达到改良的目的必须同时加入石膏以中和碱土以及防止由于钠盐土脱盐而向碱土转化。

咸水灌溉虽然能增加土壤中盐份,但也能增加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溶液中的浓度美国、突尼斯、意大利、中亚、阿拉伯和北非分别用小于1g/L或3—8g/L的咸水灌溉,美国和前苏联为利用咸水灌溉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作物改良措施

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绿肥)植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开展土壤水盐动态监测,对土壤盐碱化进行预测预报,为改良利用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为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奠定基础。

匈牙利、罗马尼亚、前苏联、泰国、中国都在大面积盐土上种水稻,取得良好的改土增产效果。匈牙利专家通过对中欧及东欧地区盆遗土的研究提出灌溉冲洗、施用化学改良剂和种稻改良三结合的综合改良措施,这一措施为当前改良盐渍化的重点措施。但这一措施要求水平排水畅通。合理轮作,深耕、伏耕、秋翻、选育抗盐作物种类品种,采用密播作物倒茬套种,利用地膜覆盖,盖草改良盐斑地等。


3、化学改良措施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与石膏配施,的有机质能够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与稳定、提升水动力学参数等土壤结构性质,有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溶,降低表层盐分,有机成分同时能够调控盐渍土耕层土壤水、肥、盐的平衡,增加土壤的自我调控能力和酸碱缓冲性;石膏施入土壤后,溶解产生的Ca2+与土壤溶液或胶体吸附的Na+作用,生成的易溶中性盐( Na2SO4) 随降雨排出土体,降低土壤pH值,从而减轻Na+对作物的毒害,同时,也使土粒由钠质土转变为钙质土,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加速土壤脱盐。